NEWS
时间:2025-09-22 18:49:37 来源: 作者:
喜看稻菽千重浪,丰年喜色眉尖上。
在安顺市平坝区,金黄稻谷随风逐浪,游客漫步农旅融合景区,看加工、迎丰收、体验农事。在黔南州龙里县,金黄刺梨挂满枝头,村民忙碌采摘;加工厂里,生产线轰鸣,刺梨汁、刺梨果脯等产品下线……
农业产业生机勃勃,精深加工欣欣向荣,农文旅项目游人如织……一幅幅动人的丰收画卷,正是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贵州,依托资源优势,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子,推动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三产融合之路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三产融合 传统农业跨界生金
金秋时节,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刺梨丰收。村民顾尚俊早早地起来,打开半自动化刺梨榨汁生产线,将新鲜刺梨果倒入清洗槽,经清洗、榨汁、过滤、袋装等工序,一袋袋鲜榨刺梨汁生产下线。
“种刺梨20多年,刚开始不好卖,看市场脸色。现在不一样了,自己开了刺梨加工坊,生产鲜刺梨汁和果脯卖给游客,收入翻了几番。”顾尚俊说。
这样的变化,得益于农旅融合探索。龙里县将刺梨种植基地转化为旅游景区,以“十里刺梨沟”为核心,打造集观光旅游、农事体验、民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。花开、果熟时节,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花、采果。 一颗刺梨果串起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旅游整条产业链。现在,茶香村25户村民建起了加工坊,鲜榨刺梨汁畅销贵阳、黔南州及省外,村民收入节节攀高。
近年来,贵州立足刺梨、茶叶、肉牛、辣椒、中药材、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,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,加速农文旅融合,传统农业焕发勃勃生机。
在安顺市西秀区,辣椒从地里采摘装车,直接运往贵州西秀翠宏食品有限公司,烘干后进入深加工车间,经过剪把、筛选、分级等工序,摇身一变成为风味各异的辣椒调味品。
作为集辣椒种植、研发、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,贵州西秀翠宏食品有限公司已和海底捞、天味食品、周黑鸭等30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。
去年,贵州西秀翠宏食品有限公司辣椒采购总量2.3万吨,采购总额达2.46亿元,年产值4.57亿元,预计今年产值将达5亿元。
2024年,贵州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%,山野间的“土特产”通过精深加工变身网红商品,附加值大幅提升。
科技赋能 产业链条融出活力
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白马山天麻种植示范基地,土壤温湿度、墒情通过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,高清摄像头全天候监控,手机一键就能精准掌控天麻生长。
该基地种植面积2000亩,即将迎来丰收。这里不再是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,而是贵州两山天麻产业(集团)有限公司打造的现代化种植基地。通过安装传感器,实时监测土壤情况、温湿度、PH值等关键指标,结合云计算,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精准管控,使传统林下种植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品牌化发展。 该公司还借助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,全程记录天麻从育种、生长、加工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,实现产品可溯源。
科技赋能是贵州农业三产融合的重要支撑。贵州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应用,一批智慧农场、智慧果园、智慧茶园不断涌现。
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孺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,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争相抢食。合作社负责人吴国邦通过智能养殖系统,实时掌握牛群生长数据,实现科学养殖。 “以前养殖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吴国邦说,通过智能化养殖,合作社存栏牛稳定在500多头。 科技改变生产方式,也催生了新业态。
电商、直播带货遍地开花,土特产飞上“云”端,热销全国各地,品牌声名鹊起。 贵州趣露食品有限公司直播间,刺梨系列产品摆放整齐,主播正在直播带货,幽默诙谐的讲解,吸引客户不断下单。
“我们生产的刺梨果脯、刺梨汁、刺梨饮料等系列产品,线上在抖音、淘宝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,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40%。”该公司总经理敖再强说。
数据要素在黔贵大地流动,赋能农业生产,让农业全产业链熠熠生辉,丰收有量更有质。
农文旅融合 绘就产业新图景
走进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的昊禹·稻花乡里景区,金黄稻浪起伏,稻田画引人入胜,小火车穿梭田间,游客三五成群拍照、游玩。
作为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景区,昊禹·稻花乡里依托1250亩绿色有机稻油轮作基地,构建集研学体验、稻文化展示、田园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,以一粒米撬动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文旅全产业链。 如今,昊禹·稻花乡里景区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,稻田画频频在网络“出圈”,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体验。
去年,该景区共接待游客17.9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50万元,预计今年旅游综合收入将提升20%。
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,近年来着力发展农旅融合、文旅融合,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,实现“田园变景区、农房变客房、劳作变体验”。
在遵义市湄潭县,永兴茶海成为网红打卡地,茶旅融合让茶产业增值明显;在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苗寨,民族文化浓郁、田园风光秀美,成为游客寻找乡愁的美丽之地;在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,依托红色文化,打造避暑旅居胜地,带动群众种植猕猴桃、林下菌等,发展农家乐、民宿。
农文旅融合融出新风景,产业相互渗透、交叉重组,实现价值倍增。如今,贵州三产融合步伐铿锵,正源源不断将乡土味转化为文化味、体验感,绘就出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